为什么说机器人还得看中国?|蓝驰创投曹巍36氪WISE演讲
2022-12-08 12:00 星期四

在36氪WISE2022 新经济之王大会上,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发表《为什么我们坚信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黄金时代》的主题演讲,介绍了蓝驰创投自2014年起关注并押注大量早期机器人创业公司的逻辑。我们希望能激发更多创业者与产业人士的思考,现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以下为演讲实录:大家好,我是蓝驰创投曹巍。首先介绍一下蓝驰创投,我们在中国管理多支美元及人民币双币基金,在管资金规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早期基金之一。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蓝驰为什么坚信: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为什么是机器人?

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大家都非常关注一个重要的点:长期价值的确定性。复利效应很重要——在一个方向上努力5年、10年,通过长期稳定的积累得到相应的回报。

我们在开始投资布局机器人赛道的初期,就做了一些基础的宏观变量研究。不光是中国,我们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在性能、成本两个维度上其实正在持续建立相对于传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比如说,大家能够感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后,有一些非常长周期的驱动因素,如人口结构、生育率低,包括我们目前遇到的各种突发的、外部疫情的影响,都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稳步地上升。

另外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提升,机器人的落地能力和业务能力在不断提升;同时受益于国内制造业的规模化和量产化,其成本也在快速下降。这样来看,机器人这个赛道不管是看10年、20年、甚至50年的周期,它的外部关键变量拥有非常稳固的确定性,是值得投资机构和创业者长期深耕的一个赛道。

在赛道的逻辑之外,我们看到机器人行业的一个特点:机器人本身是非常通用的超级工具,能够落地的产业和场景非常多。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产业场景里,如何选择比较合适的时间点做投资就成了另外一个难题。

我们从2014年开始关注机器人赛道,在2015年、2016年做了各种各样线下的需求侧访谈,通过收集到的初步信息发现,需求侧还是倾向于把机器人看作一个超级工具,因此ROI(投资回报率)就非常关键。一般来讲对于中大型企业,18个月左右的回报周期基本已经进入到了客户的舒适区。而对于中等规模以下的这种购买者,可能12个月会更好一些。

所以我们在看整个机器人大方向的时候,拉出来两个模型:首先判断长期价值的确定性,其次在纷繁复杂的场景里去判断什么时间点最优。我分享这两个基础观点给大家,希望让大家能够理解,我们作为国内领先的早期投资机构,为什么会长周期、大力气地去关注机器人这个方向。

为什么是中国

放眼全球,机器人都是一个长期正确的方向,而为什么中国却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呢?我们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

需求侧看,中国市场非常特殊——中国既是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基地。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购买体量占到了全世界的43%和29%;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强国,受到人口老龄化冲击也是非常严重。到了2035年,全国可能有超过30%的人口到达60岁以上,面临的劳动供给侧压力会非常大。

政策环境看,在中国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围绕产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出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落地方案,而且这些落地方案都有非常明确的节点和具体目标。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拥有独特的创业者友好、生态友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创业人群的社区活跃度上,全国有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加。过去10年中,围绕机器人领域的投资超过140亿美元,仅2021年一年就有26亿美元。最近5年注册的机器人企业数量也非常多,大概有11万家。

最后,中国市场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即产业集群。不管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京津冀,这些产业集群生态为初创型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上下游业务环境,不管客户、供应链,还是地方的信贷资源,包括产品测试周期等,各方面的优势其实最后都能反映到产业的迭代和产品的质量上。

我觉得这也呼应了36氪这次大会的主题:为什么我们坚信中国有非常理想的生态系统,来孵化和推动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公司成长

底层技术与场景创新

接下来我想讲讲蓝驰对机器人方向的理解。我们认为,机器人作为一个智能体,还是由非常核心的底层技术决定的,这些底层技术的变化会带来机器人性能的变化,机器人性能的变化又会围绕场景的痛点和难点变成商业价值的真正展现。这一切的源头来源于何处呢?还是在技术、产品上的创新

机器人能力分成感知、决策、精细控制和交互几个层面。在感知方面,我们经历了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传统2D感知到3D感知的进阶;控制方面,从传统的刚性臂向柔性臂、创新型交互形态在延展;智能决策方面,除了机器人的单体智能之外,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基于云端的机器人集群智能。这些其实都是创业者或行业内参与方应该去关注和考虑的。所以核心要问的是,你在做的事情是不是真正由底层技术驱动,且这种驱动带来了场景上的价值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想分享我们日常在关注行业时的产业雷达,这里把整个的机器人落地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场景探索阶段;小批量试用阶段;大批量落地阶段。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有几个标黄的案例,比如说我们2018年投资的高仙机器人。我们投资的时候,高仙只有一个产品原型机,还没有商业收入,处在场景的探索阶段。不同公司选择的场景不同,而高仙选择的是商业清洁场景。经过了大概4-5年的发展,高仙现在已经是一个年收入超过10个亿的细分垂直领域绝对头部玩家,产品销售到了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大量服务场景。

另外一个案例是我们投资的软体机器人——万勋科技,也是非常有意思、比较前沿的新方向,相较于我们刚才看到的商业清洁机器人,它目前还处在从实验室小批量试用的阶段

这张图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不同方向的机器人产品:比如它哪方面的能力是最核心的、目前所处的阶段是什么、如何根据不同阶段去配备自己的团队、提升对应的业务能力,以及如何去更好地把握住当下的市场机会。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核心观点——不管哪一类机器人创业,你对场景、痛点和难点的理解,对底层技术的掌握,会真正激发你去定义创新产品。希望这张图能够给围绕机器人方向在不同场景下创业的小伙伴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谁能定义创新产品

最后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当把赛道逻辑和产业逻辑梳理清晰之后,我们认为具备高潜力的机器人领域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积累

在最基础的层面,既然是技术和产品驱动的创新,那么我们希望所投资的团队在底层技术方面有长期的积累,不管是在学术层面还是在底层硬件模组的层面。

另外,机器人是一个超级工具,要落到产业里。除了机器人专家,团队里有没有产业专家同样至关重要。这类专家能真正理解产业底层逻辑,对产业痛点、难点有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技术高手和来自产品侧、需求侧的高手配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能量。只有技术和产业思维碰撞在一起才能够真正诞生好产品。

还有一点同样重要:机器人创业和其他赛道创业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是涉及到软件、硬件的复杂形式,所以需要团队有很强的动手执行能力。因为软件创新周期会短一些,但硬件创新周期要慢一些,所以团队执行能力要足够强才能快速地实现产品的迭代。

还有两点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对于产品体系和思路的规划,要有中长期的思考,不能只顾短期;另一方面,在平台属性和技术侧的积累要有结构化的框架,未来能够将这个产品和技术从目前原始场景不断延展到其他的创新场景,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有自己独特、核心底层技术的平台性公司。

以上就是我这次分享的全部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我们非常长期看好机器人方向,包括机器人方向在各个产业的落地。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创业团队在底层技术上有足够的积累,围绕场景痛点和难点做出持续的创新和产品迭代。同时也希望创业者和产业链的朋友们有机会能一起合作。让我们一起从0到1,重新定义未来的科技和生活